11月2日清晨,新华区西高皇街道天湖苑社区小院里,社区党支部书记陈怡帆一边招呼早起的居民,一边在本子上记录大家反映的小区健身器材维护问题。“在这儿开会没压力,像拉家常,事情反而解决得快。”社区居民方文江笑呵呵地说。
这样看似平常的“院场会”,是新华区坚持党建引领,探索基层高效能治理的缩影。
从楼院里的“零距离”议事到指挥中心的智能调度,新华区通过“党建+网格+大数据”的方式,精准对接居民需求,让治理延伸至“神经末梢”,也让服务的“毛细血管”更加通畅,实实在在托举起居民“稳稳的幸福”。
一网统管
为城市装上“智慧大脑”
走进新华区社会治理网格化指挥中心,就像进入了城市的“调度中枢”。大屏幕上,4000多路视频监控实时传回现场画面,10万多条基础信息持续更新。这里汇聚了23个职能部门的力量,构建起覆盖镇(街道)、村(社区)、网格的三级体系。
“我们为基层治理装上了‘智慧大脑’。”该中心负责人介绍说,平台实时汇集来自“网格通App”、“鹰发现”微信小程序、12345热线等多种渠道的信息,还试点引入AI视频分析,能自动识别占道经营、违章停车等情况,做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
治理的关键在于形成闭环。该区完善网格事件从收集、派发、办理到督办、办结、评价的全流程机制,将响应时间由天论压缩到“分钟”级。运行5个月来,全区网格事件办结率提高38.8%,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率上升85%。
院场连心
于细微处提升民生温度
治理越精细,民生越温暖。在天湖苑社区,治理被细化到6个居民网格、3个教育网格、1个商业网格和37个微网格。该社区还推出微网格员积分奖励机制,形成“服务—积分—激励”的良性循环,激发居民参与治理的热情。
“谁有问题谁举手。”该社区创新的“院场会”,成了居民议事、解决问题的便捷平台。从健身器材安装到外墙修缮,从引入物业到停车管理,这些居民关心的“关键小事”,都在面对面沟通中得到快速解决。
天湖苑社区一小区曾经长期处于“失管”状态,就是通过“院场会”的多次协商,引进采用“先服务后收费”模式的新物业。
警网融合
用快速响应守护万家平安
新华区全面推行“1456”警网融合模式,通过警格嵌入网格、警务通链接网格通,推动警务专业力量与网格基层力量从“简单相加”走向“深度相融”。其中,该区光明路街道的警网融合实践尤为亮眼。
在光明路街道体育场社区,社区网格员与民警携手开展“警网融合入户底册排查”信息更新采集工作,采取实地入户等方式,全方位排查核实辖区人口、房屋等信息,确保辖区常住、流动人口等信息准确无误,有效推进社区精准管理服务。
长青社区的民警和网格员则形成“日见面、周研判、月讲评”的工作默契。警网融合的效能不仅体现在预防犯罪上,更体现在快速响应解决群众关切的问题上。今年9月,体育场社区第6网格的微网格员在巡查时发现碧圃巷十几盏路灯不亮,便立即上报网格长,通过街道迅速响应,联合区城市管理局,不到24小时就完成检修,让昏暗小巷重现光明。
在矿工路街道培新街社区,警网融合机制同样展现出守护平安的合力。社区将民辅警和社会联防力量全部融入网格、微网格,实行“网格首接、警情分流”,实现警务与网格服务管理的协同联动。此外,该社区还针对独居老人、燃气安全等重点问题,建立“不放心台账”,明确风险指标,实行动态管理。升级后的“老贺调解室”也成为警网融合的前沿阵地,共同筑牢社区平安防线。
从智慧平台的精准调度到“院场会”上的共商共议,再到“警网融合”的快速响应……一套既高效又温暖的基层治理体系正在形成。在这张用“绣花功夫”织就的治理“幸福网”下,基层治理更加安全高效,居民生活也更加便捷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