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晚7点,舞钢市垭口街道朝阳社区会议室的灯准时亮起,街道干部、物业代表、网格员与居民代表围坐一起,围绕前一天征集来的民生事项进行热烈讨论,事件的前因后果、解决的意见和建议被记在社区分包领导、垭口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张春鲜的笔记本上。
看到自己反映的公共照明电损分摊事项被记下,居民李广福称赞道:“以前反映问题要跑好几个部门,现在街道干部主动来听我们说!”
基层治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可享。今年以来,垭口街道聚焦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基层治理问题,坚持党建引领,在各社区(村)创新实施“周五夜事会”议事机制,听民意、解民忧、聚民智,变“被动应对”为“主动治理”,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周五夜事会”机制推行以来,该街道已累计组织议事会128场,收集群众诉求436件,办结率96.3%,群众满意度从82%提升至97.5%,探索出了一条“党建引领、群众参与、多元协同、闭环治理”的新路径。
垭口街道位于舞钢市主城区,人口密集,老旧小区、“三无”小区多,民生诉求杂,过去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意识不强,管理难度较大。“干部当面干,群众躲着看,一有不满意,就去打热线”,管理效能一度面临不小的困扰和挑战。
结合辖区居民多为上班族、学生族的特点,垭口街道特地将居民议事时间定在每周五晚上,“这样,既避开工作日繁忙时段,又契合居民饭后闲聊的生活习惯,将治理活动从‘行政时区’转入‘民生时区’,保障了群众有充足的时间参与。”垭口街道党工委书记李伟华说,针对老年人、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街道还同步开设“日间微议事”“线上云议事”补充渠道,确保基层治理人人参与、“一个都不能少”。
“周五夜事会”采取分层参与的方式,让各方“都有机会讲”:组织层面为街道分包人员、社区(村)“两委”干部,参与层面为专兼职网格员、物业代表、居民代表、商户代表、党员志愿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联动层面由涉及议题的城管、民政、住建等职能部门人员构成。各社区(村)“周五夜事会”的主办方,每周会根据议事主题、议事内容动态调整参与范围,保证议事过程的有效性、精准性和效率性,避免“大杂烩”式议事。
“议什么、怎么议”,每周的“周五夜事会”都有一套规范的流程。在会前的议题征集环节,垭口街道提前通过网格微信群、入户走访等方式收集意见建议,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划分出“民生实事类”“矛盾纠纷类”“发展建议类”等,经社区筛选后形成议事清单并提前1天公示,让参与者“带着问题来、带着思路议”,随后,按照“三步议事法”摆事实、谋对策、定方案,以求议事过程的效果最大化,对达成共识的事项,明确责任主体、办理时限、预期目标并进行公示。
对“周五夜事会”确定的事项,垭口街道实行“分级办单”机制,社区能解决的“小事”,由网格员或社区干部24小时内办结;需要街道协调的“中事”,3个工作日内明确解决方案;需要部门联动的“大事”,由街道汇总后报政府相关部门“吹哨报到”,1周内反馈办理进展,并通过建立红(超期未办)、黄(即将到期)、绿(已办结)“三色督办台账”,做好动态反馈,接受群众评议。
“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垭口街道鑫源社区网格长李俊甫直言,“‘周五夜事会’拉近了干部群众之间的距离、架起了‘连心桥’,群众有矛盾、有问题,愿意说、有处说,掌握了大家的诉求,化解矛盾、问题能够有的放矢、精准施策。”
从“干部独唱”到“群众合唱”,从“矛盾积压”到“源头化解”,基层治理的措施“合”了群众的口味,治理的成效也会“暖”到群众的心坎。在李伟华提供的一份议事清单上,记者看到:以往群众反映的“老小区没有充电桩,电动车乱拉线充电”“菜市场周边占道经营,早晚堵车”等“老大难”问题,通过“周五夜事会”机制,由垭口街道牵头,城管、市场监管、电力等部门现场会商,3个月内为5个老旧小区安装充电桩70个,划定菜市场周边停车位40个,清理占道摊位32处;在辖区中央丽景小区改造项目中,居民通过“周五夜事会”提出“保留小区原有桂花树”“增加充电桩”等18条建议,均被纳入改造方案,施工期间还自发成立居民监督队,全程参与质量把关,真正实现了“自己的小区自己建”的愿望……
“效果显而易见,辖区群众主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人数较以往增长了60%,已初步形成了‘人人愿参与、事事有人管’的良好氛围;同时,借助‘周五夜事会’搭建的面对面平台,还成功调解‘楼上漏水影响楼下’‘物业收费标准争议’等矛盾纠纷39起,调解成功率从75%提升至98%,信访量同比下降了42%。”李伟华说。(记者 杨德坤)
■记者手记
构建新机制 激发高效能
杨德坤
服务群众、造福群众是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垭口街道借助“周五夜事会”机制,找准群众的“痛点”“难点”,治理措施高效、服务群众有力,用“接地气”的方式听诉求,用“能落地”的办法解难题,跳出传统“白天8小时”的“办公室思维”,到群众中去“问需、问计、问效”,让治理措施符合群众口味、暖到群众心坎。
“周五夜事会”的核心是建立“征集—商议—办理—反馈—评议”的闭环机制,避免“议而不决、决而不行”。从议题征集到结果公示,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和时间节点,既让群众看到“说了不白说”,也让干部感受到“干了有监督”,通过流程化设计、清单化管理、常态化监督,确保每项工作都能“钉钉子”般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