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平顶山党建网!今天是:

无障碍阅读 | 繁体
当前位置: 首页>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

党建领航 创新赋能——我市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观察(上)

发布时间:2025-10-31 来源:平顶山日报 浏览次数:

深秋时节,行走平顶山城乡,温馨和谐画面随处可见:市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内,大屏上数据奔流、指令秒达,守护万家安宁;宝丰县张八桥镇王堂村的幸福院里,老人围坐吃饭、笑声阵阵;卫东区东安路街道东苑社区的康养中心,社工在为老人测量血压······一幅幅服务高效、治理有序的场景,正是我市以党建为针、以网格和大数据为线,织就基层高效能治理新画卷的生动缩影。

今年以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锚定“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以“五基四化”为抓手,从组织体系、队伍建设、机制创新、做实网格、数智赋能等维度破题,全面推行“党建+网格+大数据”治理模式,推动基层治理从“分散化”向“一体化”、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服务”转型,切实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让民生温度浸润城乡角落。

筑牢“桥头堡”,基层组织强起来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抓好组织建设是关键。

市委将高效能治理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市委常委会会议固定议题,实行“一周一碰头、半月一调度”。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下沉一线,今年以来深入乡村、社区调研16次,主持召开相关会议19次,推动解决了一批治理难题。

同时,我市构建“1+5+N”协调机制,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市委直属机关工委、市委教育工委、市卫生健康委、市国资委、“两新”工委5个条线协同,N个专项行动牵头部门推动,形成统筹任务抓协同、统筹指标抓进展、统筹责任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为确保治理“不跑偏”,我市制定了“五降五升”评价标准体系,让基层干有标尺、评有依据;下放机构451个、编制2240个,配强522名乡镇党建办人员,将村级运转经费纳入“三保”范围,为基层治理提供“真金白银”的保障。

在东苑社区,一棵手绘的“组织树”形象地展示了治理体系:树根扎进居民沃土,树干是社区党委,枝叶则是党支部、社会组织、志愿队伍等多元力量。这个拥有3664户11067人的超大社区,通过建强“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架构,将治理触角延伸到社区角落。

“你不来找我,我就去找你。”社区党委书记包利君道出了工作秘诀,他们通过“1+12+N”轮值主席模式,与12家驻区单位签订共建协议,凝聚N家联建部门资源,把分散力量“拧成一股绳”。

组织强则治理优。今年以来,我市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157个,推动116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年收益突破5万元;2551名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1.02万名村“两委”成员兼任“一约四会”负责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平台企业党组织覆盖率分别达90.5%、84.9%、77.5%,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核心地位愈发巩固。

拧紧“动力轴”,治理队伍壮起来

在位于新华区西市场街道的平顶山数字产业创新基地,网格员王铠杰在数据标注企业走访。计算机专业出身的他,听闻企业“标注效率低”的诉求后,主动进入数据中心研学,开发出专用标注插件,帮助企业提升效率20%。“真没想到,网格员比专业技术人员还厉害。”企业技术负责人的称赞,道出了我市基层治理队伍的专业成色。

治理之道,重在得人。我市着力建强乡村干部、社区工作者、党员、综合执法人员“四支队伍”,通过系列创新举措让治理力量沉下去、能力强起来。在乡村,该市注重从乡镇事业编制人员、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等五类人员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推动乡镇机关工作人员收入高于县直机关同职级人员,营造拴心留人氛围。目前,全市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5098人,平均年龄39.2岁,大专以上学历占70%,队伍结构持续优化。

叶县田庄乡康台村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以46名党员为先锋,通过“党支部+网格+多元共治”模式,打造“老家康台”文旅IP,建成“杏好有你”露营基地,通过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带动群众增收。

在社区,每万名城镇常住人口配备社区工作者19.35人,高于全国18人的配备标准;通过建立“3岗18级”薪酬体系,打通“社区工作者—社区‘两委’成员—社区党组织书记—乡(镇、街道)事业单位人员”成长链条。更值得一提的是,全市5.7万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11.4万名农村党员落实“联户经常化、走访常态化、解题制度化”,累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7万个,形成“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生动局面。

创新“机制链”,治理效能提起来

“8层楼没电梯,我这老骨头上下楼难如登天,现在好了,电梯装到了家门口。”新华区光明路街道供应处家属院83岁老人李建国的感慨,道出了老旧小区居民的共同心声。

这个老年住户占比达47%的小区,曾因“意见难统一”让加梯工程搁置,街道、社区创新“三色管理法”——绿色标注支持户、黄色标注观望户、红色标注反对户,党员志愿者“每日三上门”沟通,28天内群众支持率从70%升至92%。针对加梯“最后1米”难题,新华区构建了“三维调解”体系:“加梯群众工作室”促邻里协商、“银发调解队”化历史积怨、“府院联动机制”破法律困局,让民生工程真正落地。

机制创新是治理效能的“催化剂”。我市深化“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今年以来全市村级决议事项7963项,实现“100%运用率”。宝丰县张八桥镇王堂村党支部通过该机制整合800亩(1亩≈666.67平方米)零散耕地,引进汝窑、蟋蟀养殖等8个项目,带动46人就业,村民年人均增收1万元,集体经济年收益32万元。

党建带群建,推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全市5612个基层工会、1.34万个共青团组织、3526个妇联组织“抱团发力”,9649名“巾帼法律明白人”化解1100余起婚姻纠纷;卫东区建设路街道引入社会组织开设“四点半课堂”,破解双职工家庭子女托管难题;湛河区电力社区联合5家单位组建15支“夕阳红”服务队,提供理疗、理发等服务,让“养老”变“享老”;新华区创新“积分赋能”模式,联合商户成立“爱心商户联盟”,形成了“微网格员服务居民—积分兑换商户服务—商户支持社区治理”的良性循环。

激活“微细胞”,治理温度升起来

小网格,大治理。

全市共划分2.2万个基础网格、604个专属网格,全面推行“1+1+N+X”力量配备模式(1名网格长、1名党小组长、N名专兼职网格员、X支社会力量),选配专兼职网格员5.7万人。

“我们对农村网格长精挑细选,由常年在家、年富力强、有威望的热心人担任。”汝州市蟒川镇党委书记于跃峰介绍。

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抓实网格准入事项、网格员职责、“我为群众办实事”、社会组织服务项目“四张清单”,通过“铁脚板+大数据”,切实把雪中送炭的事做实、守牢底线的事做稳、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做好。

警网融合提效能。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出台文件,指导政法战线创新探索“1456”警网融合模式,推动警务力量与网格力量深度对接融合。新华区光明路街道、宝丰县父城街道自今年6月试点推行以来,刑事案件数同比分别下降20%、28%,矛盾纠纷化解率同比提升20个百分点以上,实现了网格与警格无缝对接,平安与服务同步到家。

“西沟水库有人在暴雨橙色预警期间停留,有安全风险!”9月10日晚,市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AI系统发出预警,鲁山县马楼乡工作人员半小时内劝离当事人。这一幕,是我市以“数智”赋能治理的日常写照。

我市打造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汇聚21个部门15.2亿条数据、7.1万路视频资源,打通12345民生热线、110、综治、城管、AI智能预警、网格发现、群众随手拍等平台,推动实现了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基层治理“一网统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业小红鹰”小程序涵盖32项功能,居民刘女士通过平台发布“加班无法给老人做饭”的“微心愿”,党员周国斌10分钟内就带着饺子上门。

党建红引领治理优,民生暖绘就幸福景。从网格员“铁脚板”走街串巷到“城市大脑”精准指挥,从乡村“幸福院”温情满满,到老旧小区“电梯梦”圆,我市高效能治理的成果正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幸福体验,绘就着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善治新图景,谱写着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平顶山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