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上午,秋日暖阳下,湛河区曹镇乡曹西村的小西湖边,村民悠闲散步,孩童嬉笑玩耍。
谁曾想到,这片休闲地以前竟是废弃鱼塘。
“以前这儿最脏最乱,如今是全村最漂亮、最热闹的地方!环境美了,人心也齐了。”曹西村党支部书记王军伟感慨道。该村成立乡村理事会,大事小情共同商议。今年秋收遭遇连阴雨,不少村民自发帮忙抢收村集体玉米。
“村集体的也是大家的,我们多出一分力,玉米就能早一天颗粒归仓。集体强了,我们的小家也会更好。”村民程桂珍说。
在平顶山,这样的场景并非孤例。党建引领,悄然推动基层治理实现从“管理”到“服务”、从“独奏”到“合唱”的深刻转型;共建共治,已然托起城乡居民稳稳的幸福。
乡村蝶变,干群携手美家园
每天中午11点半,汝州市米庙镇风庙村的爱心大食堂都准时飘出饭菜香。老人们围坐一堂,边吃边聊,好不快哉。
“这个场地是由村民无偿捐出来的老宅子改建而成的,运行资金主要靠爱心人士和村民捐赠,村‘两委’干部带头,群众积极参与,有捐钱捐物的,还有主动到食堂做饭干活儿的。”风庙村党支部副书记李进超说。
一餐热饭,暖了胃,也聚了心。这方小小庭院不仅是老年食堂,更是家风课堂、矛盾调解站。不少返乡子女发现,父母脸上的笑容多了,话也密了。
变化的种子,始于党员干部的“带头干”。面对人居环境整治、村内产业薄弱等难题,李进超和其他村“两委”干部带头行动。看着他们连续几天坚守,村民的议论声渐渐消失,有人默默扛起工具加入。从几人到几十人,村民从“站着看”变为“一起干”,共同清洁家园。
“干部带头干,群众跟着上”的和美画卷,在我市乡村已成为寻常景象。
在叶县硒麦小镇吴哲庄村,一碗饺子传递着共建共享的温度。农历每月十六,村里老人都能免费吃上热乎乎的硒麦饺子,食材来自村内硒麦种植基地和孝贤共享菜园。“乡村振兴是造福群众的好事,咱不能光‘享福’,该出力也得出力。”村民志愿者贾红梅的话语朴实真诚。
社区精治,多方参与聚合力
治理的温度,最终要体现在千家万户的“关键小事”上。
社区,是城市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为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的困境,我市吹响了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社区“双报到”的集结号。各社区全面推行居民需求清单、辖区资源清单、共建项目清单“三张清单”,实现“点单式”精准服务。
目前,全市已有1571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5.7万多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构建起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轴心,以辖区共建单位为主体,多方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资源共享、协商共建”新格局。
“很多工作单靠社区无法完成,借助公益组织、辖区单位的力量,能实现资源整合、联建共建。”湛河区马庄街道电力社区党委书记张佳深有体会。该社区老年人口占比超40%,结合老年群体需求,社区联合区委组织部、国网平顶山供电公司、市工业学校等单位签约5个共建项目,组建了15支“夕阳红”志愿服务队。
卫东区东安路街道东苑社区与12家驻区单位签订共建协议,凝聚多家联建部门资源,并发起“幸福合伙人”计划,一大批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成为社区的“流动探头”和“公益使者”,从治理的“旁观者”变为“局内人”。
为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治理,全市各级党组织结合实际,分类建立差异化评价体系。对网格员以问题发现率、处置响应率为重点,依托智能平台数据与居民评议进行评价;对职能部门依托网格吹哨报到率、群众满意率,由网格和群众进行双向评价;对志愿者群体通过积分兑换、星级评定等柔性激励措施调动积极性。
“以前做好事凭热情,现在做了好事还能享受实惠,我们觉得心里暖暖的。”近日,新华区中兴路街道志愿者杨玉霞通过“中兴·共治汇”积分兑换系统,在华中米线店兑换了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线。
园区聚力,建强党建兴产业
基层治理的效能,在现代化产业园区里同样焕发勃勃生机。
平顶山数字产业创新基地的前身是闲置的义乌国际商贸城。如今,这里“腾笼换鸟”,聚集了50多家数字企业,吸纳了1000余名以年轻人为主的新就业群体。
由于园区流动人员多、年轻人多、党员少,所以传统管理模式难以为继。于是,园区创新思维,探索出巧妙的模式:把“楼宇”变成“家庭”,让每个人都找到归属感。
“刚来时,觉得就是个上班的地方,没想到能找到组织。”90后数据标注员小张口中的“组织”,源自园区的“三找”行动——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依托“暖新15条”服务举措,“党课进园区”“红色书桌”等活动常态化开展,党组织在年轻人聚集的地方扎下了根。
电商企业市神采奕扬商贸有限公司便是受益者。多次参与党建活动后,该公司主动招聘党员职工,成立党支部,负责人还兼任园区专属网格员,推动建立“选品中心”,为园区电商、主播提供“选品无忧、开播即卖”服务,既打开了本地文创与农产品的线上销路,也为产业集群发展注入新动力。
园区治理是一场“双向奔赴”。企业的痛点通过“书记下午茶”“青春议事会”被倾听和解决,数据标注效率提升、电力扩容等37项难题逐一化解。企业也主动“反哺”治理,低空经济企业启鹰科技利用无人机排查楼宇安全隐患,在一次极端天气预警中,及时发现并协助处理了有脱落隐患的瓷砖,既保障了安全,又降低了成本。
50多套人才公寓、咖啡书吧、游泳健身设施,还有员工创意打造的“好运转盘”“糖果盒子”网红打卡点······在这里,员工从“上班族”变成了“家里人”,“党建强、企业兴、产业旺”的良性循环正在加速形成。
群众议事,搭建平台汇民智
如何让群众真正成为基层治理的“主人翁”?我市的答案是:把话筒交给群众,用一个个接地气的议事平台,激发基层民主活力。
在舞钢市,议事之风尤为浓厚。垭口街道的“周五夜事会”雷打不动,街道干部、物业人员、网格员与居民每周五晚都要围坐一起,话家常、解难题,截至目前已召开议事会128场,收集诉求436件,办结率96.3%,群众满意度从82%跃升至97.5%。
杨庄乡的“乡村夜话”同样火热。“村里要发展,离不开‘让群众知情、教群众明理、请群众参与’。”臧坪村党支部书记臧相甫说,正是通过一次次夜话,村里谋划了“梦回臧坪文旅综合体”,建起文创产业园,让38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人均月增收3100元。
放眼全市,各具特色的群众议事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湛河区的“板凳会议”把会场搬到居民楼下,卫东区的“凉亭议事”让纳凉地变成决策点,宝丰县的“村民议事厅”成为化解矛盾的温馨港湾······这些百姓家门口的议事平台,没有固定场地,不讲官话套话,在唠嗑闲聊中倾听民声,在你说我议中汇聚民智。
“网格事网格议,大家事大家管”,已成为我市基层治理的生动写照。一个个小平台,不仅议出了社区和谐、乡村发展,更议出了群众的归属感和责任感,真正让群众成为基层治理的主人翁。
不论是田间地头的干群“一起干”,还是产业园区的政企“双向奔赴”,抑或是社区庭院的“邻里守望”与“共商共议”,都在验证一个事实:基层治理不是生硬的管控,而是温暖的陪伴;不是单向的指令,而是多元主体的共鸣与合唱。
当每份参与都得到尊重,当每个诉求都能被听见,共建共治的种子便会在人心深处生根发芽,最终绽放出鲜艳夺目的幸福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