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院的路修好后,又新划了停车位,住在这里心里舒坦。”5月19日,卫东区优越路街道优越社区第一服装厂家属院居民包晓燕高兴地说。
该家属院因年久失修,路面坑洼不平,又因地处繁华路段,停车难问题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市委直属机关工委积极响应“双报到”号召,在充分听取居民意见的基础上,筹资30余万元重新铺设家属院路面,并对闲置地块进行硬化,施划停车位49个。
社区发挥吹哨牵线作用,在职党员以服务群众为主线,围着群众转、盯着需求干,结合单位资源优势,以领办民生项目为抓手,着力解决硬件提升事项。卫东区用好用活“双报到”工作机制,区直1678名在职党员通过结对帮扶切实兜牢身边困难群众生活精神底线,在生活空间和网络空间时刻作表率、传播正能量。2024年,该区272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办社区项目116个,2513名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触角更加敏锐,基层治理共同体更加坚实有力。
为进一步做好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全市印发《关于深化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社区“双报到”进一步做好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通知》,建立“1个市直单位+1个区直单位+N个驻区单位”结对共建机制。截至2024年11月,1200多个基层党支部和17000多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服务,持续提升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水平。
“我家能住上新房子,多亏了和解小分队的协调。”5月11日,望着新落成的房子,家住郏县长桥镇刘楼村的63岁村民袁双成开心地说。
20多年前,袁双成和邻居因宅基地产生矛盾,关系僵化。去年9月,袁双成准备建新房,双方再次发生争吵,施工搁置。
村民的难点就是基层治理工作的着力点。该村“唠家常”和解小分队得知情况后,立即与村党支部书记、网格长张延伟联系,通过上门沟通、耐心调解,最终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为扎实推进“党群连心工程”,去年5月,郏县按照“试点先行、示范引领、梯次推进”的工作思路,在长桥镇探索建立村级“三长三员”(村网格长、责任区长、户长,联户党员、矛盾调解员、帮办代办员)网格化治理模式,变基层“末梢”为治理“前哨”,通过党建“一根针”穿起基层治理“千条线”。截至目前,该镇共确定村网格长34名、责任区长172名、户长298名,联户党员459名、矛盾调解员87名、帮办代办员239名,联系村民5.8万人。“三长三员”主动亮身份、当先锋、作表率,活跃在安全稳定、环境整治、为民服务第一线。
如今,像这样的基层治理队伍活跃在全市各个角落,他们深入一线,聚焦群众急难愁盼, 架起沟通群众的连心桥,兜起民生大小事,切实推动基层群众矛盾纠纷化解、情绪疏解、隐患排解、帮扶服务等,全面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石龙区人民路街道何庄村“说事室”门口的对联道出了社区治理的秘诀。“说事室”由村部门卫室改造而成,村民有矛盾,先来这里“唠唠”。“说事室”成立以来化解矛盾30多起,被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称赞为“基层治理教科书”。
近年来,为发挥家庭在推动村风文明、建设和美乡村、参与乡村振兴等工作中的积极性,该村创新推行“胡同长”制度,选取15名热心村民担任“小巷总理”,谁家吵架、垃圾乱堆,“胡同长”第一时间调解;创新“一元花”制度,村民每种一盆花,就可以换取一元钱,如今的村庄花团锦簇,每一户都是“会呼吸的花园”;创新推行“一元卫生费”,每户每年交一元卫生费,专款专用聘请保洁,让整个村庄环境焕然一新,前来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
在推进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过程中,全市各地创新方式方法,千方百计培养多元参与的基层治理队伍,成为矛盾化解的第一道防线、创新治理的生力军、为民服务的贴心人。他们如同点点星火,汇聚成照亮基层治理之路的璀璨光芒,为社会的长治久安、人民的幸福生活筑牢坚实根基。
■编后
于细微处见真章
郑绪旻
从修路划车位到化解宅基地纠纷,从“双报到”机制到“三长三员”网格化治理,都说明基层治理的成效藏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点滴行动里,显现在党群携手共治的温暖互动中。
“双报到”机制打破条块分割,整合多方资源;“三长三员”将治理触角延伸到每家每户;“一元花”“一元卫生费”等微创新激发了群众自治活力。这些创新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设计,而是从泥土里长出的治理智慧,体现了基层工作者对治理规律的深刻把握。当党员干部真正俯下身子听民声、解民忧,当治理创新真正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基层治理就能焕发出强大生命力,为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基层治理无需豪言壮语,只需要把群众的“小事”当作“大事”来办,用“绣花功夫”织密民生保障网。当每个治理单元都充满温度,当每份民生诉求都得到回应,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终将成为连接民心的 “幸福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