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周五傍晚,立冬微凉,舞钢市垭口街道朝阳社区居委会的院子里却随着夜幕的降临而热闹起来——朝阳社区举行的“周五夜事会”如期亮灯“开张”,十几张小板凳围成个圈,居民和由街道、社区干部等组成的网格长、网格员坐在一块,聊家长里短,也聊社区里的大小事。
“健身器材松动了,得修修”“路灯不亮了,尽快替换”······群众代表、社区干部逐一发言,随后梳理、分解。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在基层搭建议事平台、把治理的“话筒”交给群众,让群众成为主角,这样的场景,是当下舞钢市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生动缩影。
“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核心是依靠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舞钢市聚焦‘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建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网格、健全居民自治机制,探索共建共治共享路径,尝试建起一个个接地气的议事平台,让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诉求有地方说、有机会说,真正变‘为民做主’为‘让民做主’,有效提高了基层治理的质效。”舞钢市委书记朱志骞说。
“周五夜事会”:小板凳上听民意
如何让家园充满活力、和谐有序?关键在于激发群众内在的主人翁意识,实现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从“被动管理”到“主动治理”的根本性转变。
“‘周五夜事会’始于一次偶然。”垭口街道党工委书记李伟华回忆说,今年夏天,街道干部在社区走访时发现,不少居民白天上班,周五晚上才有空交流。于是,他们尝试在周五晚上摆开板凳,邀请居民出来纳凉聊天。一开始只有一个社区、几个人参与,后来发展到几乎全部社区、几百人参与。“其实最初我们也有顾虑,怕群众提的问题太尖锐,我们解决不了,但实践后发现,只要真诚交流,群众都很通情达理。”李伟华说。
干部放下“官架子”,群众掏出“心窝子”。垭口街道“周五夜事会”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不设主席台,不排发言顺序,大家围坐一圈,自由发言、平等交流。街道、社区干部不能只带耳朵听,还要带上本子记,能解决的当场拍板,暂时不能解决的要说明原因。会后,垭口街道结合舞钢市收集的14个市直部门涉及水电气暖、医疗等民生服务保障以及民警、调解员、法官等调解力量,明确下沉网格人员信息,最终形成会上反映问题的“收集—协商—落实—反馈”闭环机制。
垭口街道平安社区中央丽景小区的刘朝逵老人通过“周五夜事会”提出:“在老旧小区改造时,保留小区几棵桂花树并增加充电桩。”该建议被列进小区的改造方案。刘朝逵由衷地赞叹:“话聊到了一起,事办到了心里。”
据不完全统计,“周五夜事会”机制实施以来,垭口街道9个村(社区)累计组织议事128场,收集群众诉求436件,办结率96.3%,群众满意度从82%提升至97.5%,而涉及辖区的“12345服务热线”件则同比下降32%,信访量下降37%。
“餐桌议事”:饭桌旁边解民忧
舞钢市将220个村(社区)划分成1480个网格,并选优配齐5300余名专(兼)职网格员,下沉一线、融入群众,因村施策、精准服务,有效解决基层治理方法不足、力量分散等问题,实现“事事有人管、服务在身边”。
铁山街道冢李村成立“乡村大食堂”,原本为解决独居老人吃饭难问题,如今成了“餐桌议事”—村民参与村里事务的又一重要场所。
村党支部书记姬晓雷向记者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大食堂里的故事:村民老李和老王因为宅基地纠纷十几年不相往来,去年村里修路,两家的矛盾再次激化。一次在食堂吃饭,两人恰巧坐在了一桌,气氛一度十分尴尬。“我当时正好在食堂值班,就借机坐过去和他们一起吃饭。”姬晓雷回忆道,“餐桌上,我先聊了聊菜的味道,又说起村里这些年的变化,气氛慢慢缓和了。”趁着气氛融洽,姬晓雷委婉地提起两家的纠纷:“路总得修,都是为了大家好、村里好,咱不如坐一起商量个方案,行不行?”热腾腾的免费饭菜摆在面前,两人不好意思再僵持。最终,经过3次餐桌讨论,两家多年积怨得以化解。
11月7日,记者在冢李村乡村大食堂看到,一面墙上贴着每周的餐饮食谱,另一面墙上则是村规民约以及“好媳妇、好婆婆”事迹公示。
姬晓雷说:“‘餐桌议事’碰撞出很多真知灼见。”铁山街道和冢李村里的党员干部化身兼职网格员,时不时以“饭搭子”的身份融入其中,把街道、村务事项从会议室搬到食堂餐桌,“目前累计收集建议信息近百条,群众对村务的参与率、知晓率以及矛盾纠纷化解率都得到了显著提升。”铁山街道党工委书记卢晓辉说。
“孝亲议事亭”:小天地里塑民风
11月7日,适逢庙街乡每月第一个周五的“固定走访日”,庙街村的“孝亲议事亭”里,村党支部书记张向武正和几位老人闲聊。“听说该交医保费了,俺也不知道怎么操作,可咋办?”有老人反映。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张向武随手记下了老人的诉求,列入近期需办理事项。
随后,张向武在村“两委”会上提出了此事的解决办法:按照网格化管理职责分工,针对独居老人医保缴费难题,组建服务队上门办理。“村里为老人办实事,我们在外地工作的子女既放心也感激。”远在新疆务工的庙街村村民吴运州对此赞不绝口。
为让网格治理有章可循、高效运转,庙街乡由包网干部牵头,组织网格长、专(兼)职网格员、村民代表共同参与,形成议题收集—分类研判—分工落实—结果反馈的闭环流程。议事内容既聚焦急难愁盼,如排查化解邻里纠纷、协调解决基础设施问题;也注重能力提升,通过“政策小课堂”、案例分析会等形式,组织学习,让网格员懂政策、会服务、能干事。
如今,该乡庙街村的“孝亲议事亭”、冷岗村的“议事长廊”、人头山村的“玲珑议事”等,都专门为村里的老年人、残障人士、孕妇等开辟了绿色通道,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激发出基层治理的满满活力。
据舞钢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雷娟介绍,为搭建更多接地气的议事平台、让群众有地方说事,舞钢市建立激励反馈机制,对积极参与、贡献突出的居民和楼栋长、网格员和网格长等给予肯定,最大限度为群众参与基层治理创造条件、提供支持。
板凳上的家常话、餐桌上的贴心聊,悄然编织着一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网,也织进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本报记者 杨德坤)
■记者手记
干部搭好台 群众唱好戏
杨德坤
“基层治理不是高深的理论,而是具体的实践。”采访中,一位基层干部深有感触地说,“真正有效的治理,是调动起群众参与其中的积极性,让每一个人都愿意为自己的家园献计、出力。”
群众是基层治理的主体,而非客体。基层治理中,群众往往不是没有参与的意愿,而是缺乏参与的渠道。
舞钢市鼓励各村结合各自实际,创新平台载体,“群众在哪里,就把议事平台建在哪里”,破除动辄上会研究的距离感,让议事协商融入日常,让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参与方式。同时,该市还全面推广“鹰发现”App平台,线上线下发力,力度温度兼顾,于无声处听民声,真正将议事融入柴米油盐。
干部搭台、群众唱戏,把基层治理的“话筒”交给群众,群众才能真正成为治理的主体。
一方灶台,聚民心、化纠纷、讲政策;一餐热饭,树新风、话发展、谋治理,既是烟火浓郁的“幸福味”,也是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