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招商线索对接到项目落地投产,全程仅用4个月!”10月24日上午,平顶山数字产业创新基地内,保利新质生产力中心负责人的连声赞叹打破了现场的繁忙。
这声源于实践的赞叹,如同一枚多棱镜,清晰折射出新华区“党建引领、网格赋能”基层治理模式所激发出的澎湃新动能。一个重大项目的落地,在党建“红色引擎”的驱动下跑出了令人瞩目的“加速度”。
筑牢“主心骨”,组织建在产业链上
走进平顶山数字产业创新基地,“党建强则企业兴 治理优则产业旺”的标语格外醒目。这片联合抖音、央广视讯共建的数字经济高地,汇聚了53家企业、800余名青年才俊,多元而特殊的治理需求是发展的“必答题”。
“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让党员成为治理的‘领头雁’,才能守住服务企业的‘第一线’。”新华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杰道出了破题的关键。
通过“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的“三找”行动,园区精准摸清了党员底数,推动12个非公企业党支部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电商企业神采奕扬在参与“党课进园区”活动后,主动招聘党员、成立党支部,负责人兼任网格员,牵头搭建“选品中心”,为本地农特产品打通线上销路,带动园区电商“抱团发展”。
在此基础上,园区创新构建起“126”网格工作法:以1个网格党支部为“指挥中枢”,对社会治理、企业发展两类问题分类研判、精准施策,联动属地政府、物业、企业等六方力量协同发力。19名网格员化身“全天候服务员”,从政策解读到纠纷调解,治理触角延伸至末梢,党组织成了企业发展的“定心丸”。
当好“服务员”,精准破解急难愁盼
“标注效率直接提升20%,多亏了网格员王铠杰的‘技术支援’!”数据标注中心企业技术负责人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此前,王铠杰在企业座谈中捕捉到“标注效率低、项目交付急”的难题,凭借自身专业背景,深入一线调试流程,自主开发标注插件,将“卡脖子”难题变成“提效率”的亮点。
这样的“精准服务”,在园区已成常态。为畅通企业诉求“直通车”,新华区精心打造“书记下午茶”“青春议事会”等品牌机制,分层对接企业,今年以来已收集解决企业诉求23件,优化发展战略3条;建立部门下沉轮值制度,开通“政策直通车”,电力保障、引才育才等37项企业急难愁盼问题被逐一化解。
就连安全隐患排查也充满了“科技范”。低空经济企业启鹰科技自发组建无人机巡防队,在今年8月极端天气预警期间,无人机及时发现楼宇外墙瓷砖脱落隐患并迅速联动物业处置,用“低空经济”的科技力量守住了园区的“高空安全”。
汇聚“青合力”,园区蝶变“幸福家”
“在咖啡香里聊工作、谈发展,这样的园区特别有归属感!”95后员工李萌道出了许多园区青年的心声。那个他们常去的“数咖加油站”,已成为思想碰撞、情感交流的温暖空间。
针对青年从业者多、精神文化需求高的特点,园区不仅引进了健身场馆、图书角,还举办了34场读书沙龙,设置了心理咨询中心,让青年员工在工作之余有处放松、有地交流;落实“人才工作十二条”政策,建成的50套人才公寓已入住硕士25人、博士3人,“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生态逐步形成。此外,新华“益”站日均服务外卖员、快递小哥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百余人次,让温暖覆盖每一位园区建设者。
真心服务换来了踊跃共治。园区内的“好运转盘”“城市符号打卡墙”等景观,都融入了职工的创意与汗水;表现突出的网格员被授予“产业顾问”“招商大使”称号,并纳入党员发展后备人选重点培养。如今,企业主动参与招商、职工积极投身园区建设已成风尚。党建这条坚韧的“纽带”,让基层治理既具备了“产业高度”,更充盈着“民生温度”。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目前园区矛盾化解率同比提升18%,企业满意度高达99%。一幅“产业旺、治理优、群众乐”的产城融合幸福图景,正在新华区这片热土上徐徐铺展。
“我们将持续织密党建引领的治理网络,推动数字产业与基层治理双向赋能、互促共进。”新华区委书记张伟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