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过后,麦梢金黄,布谷鸟在山间鸣叫,向村落发出了开镰收割的信号。
5月9日临近正午,舞钢市尹集镇康庄村的石林川老人坐在地头的鬼柳树下盘算着麦田收成,见老邻居陈拴柱路过,赶忙打了个招呼,老陈顺势递上一支烟······看似简单的一次寒暄,却是两家多年交往史的“一次大踏步跨越”:两家地边搭地边、房子挨房子,却因地头的两棵鬼柳树权属十几年不搭腔。
小纠纷拉家常,难问题大家谈。尹集镇综治部门工作人员在入村走访时了解到这件“疙瘩事”,随即结合学到的“枫桥经验”“日常事件‘服务式’工作法”主动从中说和,把问题摆在明面儿上晓情说理“让他三尺又何妨”,并“二一添作五”平分附属物加以调解,最终堵在两家之间的“心墙”被打开。
“郡县治,天下安”“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上世纪60年代,浙江省诸暨县(现诸暨市)枫桥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创出了著名的“枫桥经验”。进入新时代,全国各地的村(社区)甚至在一些重点企业都据此建起相应的调解组织,健全制度规范,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如今,与时俱进、历久弥新的“枫桥经验”已然成为我市落实省委“四高四争先”实施高效能治理、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锦囊妙计”。
今年3月,家住鲁山县汇源街道的梁某因楼上楼下噪声问题与邻居张某发生纠纷,双方闹得不可开交。该街道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员结合正在全县推广的三级联调、三所(庭)联动、三员互动“三三”工程,由街道和社区干部协调联动,多次上门分步调处化解,及时把矛盾消灭在基层、化解在萌芽。近年来,该县创新探索实施的“三三”工程,打通人民调解“最后一公里”,强化人民调解与诉讼衔接配合,畅通驻村民警、调解员、法律顾问合作渠道,筑牢基层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今年一季度,全市政法部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开展“化解矛盾风险 维护社会稳定”专项治理为抓手,加大对婚姻家事、邻里、房屋宅基地、山林土地等基层常见多发的矛盾纠纷调解力度,坚持抓早抓小、应调尽调、法理情相结合,及时就地予以化解,排查出矛盾纠纷6107起,调成6039起,调成率达98.89%。
5月6日,节后上班第一天,叶县人民法院三常路法庭副庭长王会娟带上整理好的卷宗赶往田庄乡康台村调处一起婚姻彩礼纠纷案件。三常路法庭将庭前调解入村、入户,并通过设置巡回审判点、演绎法治题材小品、送法到家等方式,加强法治宣传,推进诉前调解,助力基层治理。去年以来,三常路法庭在所辖的5个乡(镇)开展巡回审判10余次,组织送法下乡普法活动5次,诉前化解各类矛盾纠纷700多起,相关经验做法被《人民日报》关注报道。
“枫桥经验”的核心要义是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我市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过程中,全面构建“党建+网格+大数据”治理模式,推动基层治理的资源整合、力量融合、功能聚合、手段综合,有效促进发展、保障民生、化解风险、维护稳定。各村(社区)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网格化服务体系,群众遇到矛盾纠纷,通过县、乡、村三级调解体系,在网格中分层分类进行化解;同时,各村(社区)以党员干部等为主体,邀请其加入矛盾纠纷调解志愿群体,为化解矛盾纠纷提供帮助。宝丰县成功打造闹店镇范营村“摆理堂”、肖旗乡朱洼村“老兵为民说事厅”等村级信访工作示范阵地;舞钢市八台镇坚持“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构建起户、村、镇三级治理闭环,落实网格员包户、党群联心机制,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湛河区落实“一村(社区)一警一法律顾问一支民调队伍”,形成“居民说、集体议、律师讲、专家调”的矛盾纠纷化解模式,并成立全市首家物业纠纷调解中心······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实践,将“枫桥经验”在鹰城落地更实、效果更佳。
人民满意是一条走不完的路,“枫桥经验”是一本读不完的书。为共绘基层治理独有“枫”景,我市上下正积极对标先进、汲取经验,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网格为载体,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而积极探索、奋勇实践。
■编后
让“枫桥经验”开新花
李晗
每个城市都拥有不同的特征,这让“枫桥经验”在落地时也独具地域个性。
我们可以看到,从“三三”工程到诉前调解,从党群联心到多元参与,落脚在平顶山的“枫桥经验”如今已融入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成为服务民生的重要力量。
无论空间如何变化,“枫桥经验”根植于百姓、就地解决问题的精神内核没有变。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始终不能忘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离不开党在基层治理工作的引领作用,绕不过人民群众的智慧力量。
在发展中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刚柔兼济,在法治下关照各方需求、回应群众诉求,以稳定精神内核之不变托举矛盾化解方式方法之万变,“枫桥经验”定能在平顶山大地开出更加艳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