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平顶山党建网!今天是:

无障碍阅读 | 繁体
当前位置: 首页>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

小区焕新提升幸福指数——我市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系列观察之五

发布时间:2025-06-15 来源:平顶山日报 浏览次数:

6月11日,卫东区东安路街道葡萄园社区建南小区施工现场,施工人员在为住户的独立车子棚排线、安装开关。这个曾经管网老化、路面破损的老旧小区,如今已完成雨污管网改造、路面基础硬化,即将铺设沥青路面。

近年来,我市以“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多元协同”的治理模式,推动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成立由市长挂帅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年度方案制定—进度督导—难题协调”工作机制,统筹解决电力改造、线缆规整等“硬骨头”问题。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科学制订改造计划,确保工程有序推进。2019年以来,全市累计改造1179个小区,惠及159892户居民。

湛河区东晶街与东风路交叉口附近的市干部学校家属楼独成一院,有近30年的历史,住着56户居民,于2024年11月完成改造。“改造后,路面不积水了,对生活质量的提升可不是一星半点儿。”60多岁的居民李春园说。

老旧小区改造坚持“居民需求在哪里,工程就推进到哪里”,分基础、完善、提升三类精准施策,以“绣花功夫”推动老旧小区“内外兼修”,让更多“老居民”过上“新生活”。

基础类改造聚焦水、电、路、气“生命线”,全市累计更换老旧管网超200公里,修复破损道路150万平方米。完善类改造聚焦提升居住品质,拆除违建,增设车位及充电桩。提升类改造聚焦丰富服务供给,湛河区部门联动打造“15分钟生活圈”,新华区幸福街社区新建社区服务中心、游园,多个小区建成日间照料中心。

老旧小区改造,群众既是受益者,更是参与者。我市通过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居民对老旧小区改造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同时,通过“线上+线下”广泛征集民意。改造前,社区工作人员逐户走访;改造中,邀请居民参与改造方案的制定和施工过程监督;改造后,通过社区宣传栏、微信公众号公示成果,引导居民参与长效管理。

新华区团结路社区引导居民成立居民议事会,及时反馈下水管道改造、绿化带整修等诉求,推动施工方案动态调整。卫东区由基层党组织、业委会、楼栋长组成工作小组,全程参与改造意愿摸底、政策宣传及问题台账建立。湛河区开展“问需于民”座谈会、“回头看”调研,根据群众意见细化工作方案,确保改到心坎上······

为巩固改造成果,我市探索“分类管理+多方协同”长效机制,确保改造后的小区持续保持良好的环境和秩序。

对于有条件的小区,引导居民成立业主委员会,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选聘物业服务企业,引入规范化的物业管理模式,并积极推动“红色物业”全覆盖,社区“两委”与物业企业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推动治理与服务良性互动。对于一些规模较小、难以引入专业物业的小区,探索实行社区代管、居民自治等管理模式,由社区组织人员或居民自发成立管理小组,对小区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

我市还建立政府部门、社区、物业、居民多方协同的管理机制。相关部门加强对物业管理的监督指导,定期对物业服务质量进行检查和考核,督促物业服务企业履行职责;社区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协调解决物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居民积极参与小区管理,自觉遵守小区规章制度,通过“随手拍”反馈问题,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本报记者 孙聪利 毛玺玺 朱江淼 李鹏程)

■编后

改出民生温度 治出长效活力

刘稳

老旧小区改造的“改”与“治”,藏着城市治理的“民生密码”——既改出了“住得舒服”的实在,更治出了“管得长远”的智慧。

“改”的核心是以民为本。当“政府端菜”变成“居民点单”,改造便不再是简单的硬件翻新,而是把民生需求精准嵌入城市肌理,让“老居民”过上“新生活”。

“治”的关键是多元协同。从社区议事会的家门议事,到红色物业的深度嵌入,再到“政府—社区—居民—物业”的闭环联动,改造过程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治理课:居民从旁观者变身参与者,多元主体在共商共议中凝聚共识,在共建共管中培育自觉,这正是破解“改造易、维护难”的核心密码。

城市治理的效能,从来不在宏大叙事里,而在百姓家门口的“关键小事”中。当改的精准度对接民的满意度,当治的长效性锚定人的参与度,老旧小区才能真正从“旧风景”变成“新家园”。